丁可同志坚持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以精湛的医术服务患者,以科学的管理信服别人,以攀登的态度充实人生,使放射科由从前的“照相馆”变成现代化的影像科及医院重点学科,由单纯的影像诊断步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领科室从辅助走向了临床。
一、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保持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
他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开展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等MRI检查新技术和新项目。每年共计完成X线平片、CT、MRI等影像学诊断报告的初诊或复审约8000例,为了确保每次诊断的精准,他力求诊断报告严谨专业,满足临床的诊治需求。如一次经多位同行诊断为“肾癌”的患者,慕名前来请丁可同志会诊,他科学分析CT和MRI检查所见,例举了一些不支持“肾癌”的征象,认为炎性病变可能性更大,后经实验性治疗和病情追踪,病变逐渐消失,应证了炎性病变的诊断,避免了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正是凭借他长期以来自觉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的阅片习惯,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善于综合运用影像、临床、基础以及科技前沿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破译了一道道病案迷团,解决了许许多多疑难杂症,其诊断水平和综合能力逐渐在广西影像学界脱颖而出,在同行中颇有名气。
二、忘我工作的医者本色,保持服务患者的仁爱情怀。
丁可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把工作放在第一。而对弱势人群更怀恻隐之心,为了让患者节省两趟车票,节省一晚住宿费,节省一天的开销,他经常告诫大家说,“到我们医院看病的常常是经过了多家医院就诊的疑难病症患者,病程较长,钱也花去了很多,绝大多数生活都有困难,因此,务必请大家工作时要热情、认真、负责”。在放射科,丁可主任总是下班最迟的人,因为他要了解当天的工作量、有无遗留问题,并帮助值班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他总能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提出合理的意见,直到病人满意为止。遇到路途遥远、行走不便的病人,他总能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工作需要,不论什么时候加班加点,他都会按时到位。即便周末,也能经常看到他的车停在科室门口“待命”,在他的世界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已经没有了休息日的概念。
三、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保持开拓创新的管理思维
作为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丁可主任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制定出科室发展规划,把科室满足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转化为量化的目标,实现了科室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转变,使得科室连续多年零投诉、零差错。为了推进科室放射技术发展,他倡导带领科室人员立足新购置的西门子超高场超导3.0T磁共振机的高端影像设备,积极探索医学影像检查新技术,力求真实展现疾病与机体变化规律,开展了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创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等先进诊疗新技术,践行了“谦逊进取,影像本真”的科室发展主题。丁可主任在工作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阅片制度,由高年资医生下临床,搜集典型及疑难病例,每周他亲自主持集体互动式读片,并将积累的影像学资料按照不同病种,制作成多媒体向大家讲述,有力地促进了临床诊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他还定期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交流会,学习国内外放射学的先进经验,鼓励科室人员将放射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用于医疗实践。
四、锐意进取的攀登精神,保持蓬勃向上的昂扬斗志
丁可主任善于将临床工作的总结、理论转化为医学研究,是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同时为南宁市“劳动模范?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南宁市重大科研课题1项,南宁市专业化人才培养重点计划项目1项;已结题的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排名第一)。参与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通过科研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有多项研究结果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讲座或发言交流,并荣获了中华放射学会腹部影像学优秀青年学者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发表论文20篇,其中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12篇,参编专著2部。